来自建筑师。UR上海旗舰店位于上海市淮海路华狮广场左翼。2016年,DOMANI东仓建设受UR集团之托对其进行改造,这是UR中国的首批店铺,对于该集团而言情怀丰厚。在此之前,UR店铺已运营五年,盈利向好。受惠于淮海路今年的大兴商业,且政府亦有意向将该街道打造为中国商业第一街,核心段即UR所在的华狮广场。
改造之举,恰逢时机兼备情怀。
淮海路是一条商业标本街。车道熙攘,两侧临街楼面大小品牌密集,路肩侧市政绿荫丰茂,它将在不同的季节对建筑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相对复杂的街区环境进行考察与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观察到不同的邻里建筑面对方案主体存在不同的影响。其虽地处核心路段,却面临极其严苛的市政管理条件。
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于八十年代设定的Decorativeism广场型建筑的改造程度存在巨大争议:一方面政府希望保留该建筑的风格与原貌,获得既满足当下商业环境诉求又保持原建面与街区平衡的成果。另一方面华狮物业方与商业承租方(UR)亦存在对外墙及环境改造方面不同的考量与诉求。事实上,建筑旧改题材的问题显然不尽来自理论与观念层面,它实际上堆叠自各个事件角色和不同利益方具体的角逐。设计方则在其中承担着艰难的角色。
设计师在2017年中旬获得经各方权衡后准确的设计条件,即对外观可改造范围局限于原建筑窗洞轮廓以内。
商业设计的起点必然基于一定固化的条件,清晰的设计目标设定除了解决问题的远景常谈之外更基本与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提出问题。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面临的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枷锁:既需要融入社会语境之和谐,又需要完成商业语境之跳跃;既需要保持对资本与商业绩效的理解尊重,还需要实践在上海这样一个复合文化浸染下的多元化城市及其时下目标受众(年轻人)对时尚类商业品牌的感性阅读与有效的品牌印象更新。
废弃旧红砖作为主体材料的设定并非一夕而就,在对建筑面窗洞进行不同程度的比划与设定之后,单纯的形式无法言尽我们需要在复杂环境中建立的干净的厚度,而材料在建筑中的本质能量某种程度上远超越形式。
上海历史丰厚建筑形式多样,在地图上对周遭街区的浏览过程中我们发觉建筑群顶部呈现较为统一的砖瓦红色。这是海派八十年代建筑对早期半殖民时期建筑符号的沿袭痕迹。同时由于苏沪淮地区历史盛产砖瓦,设计师考察了该地域的所剩无几的老砖工厂后,在这种如今被限定为饰面材料的历史通用砌筑建材中寻获纯粹而丰厚的材料气质。
回到建筑表面设计范围的问题,当外观存在既定局限时,将外观内退似乎是神来一笔。除了建立一个灰空间对广场人流进行引流之外,一个功能含糊的空间将是交代品牌立场与态度的最佳场所。很幸运,设计师的观点得到UR方面的绝对支持,在寸土寸金的商业环境中,消耗自建筑内墙退位三米的双层空间去承载纯艺题材是需要眼界的商业决策。
建立一个“峡谷”
“峡谷”是一种界面,在直白的商业洪流中提供一个抽象与间歇的片段。而在此游离的片刻,设计师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叹号及一个问号。两侧鱼腹型墙翼使得光线在此进行复杂反射,通过矩形窗洞进入峡谷的光线被弧形墙体柔化,并通过旧红砖的粗糙表皮形成投影与机理间的观感对冲。
在对旧式传统红砖进行工法与比例上的考量后我们选择传统劈砖工艺中两刀与四刀的模数进行组合与砌筑。并对其砌筑缝做内退处理来强化材料比例形成的表皮机理。
大面积砖体填缝退位的工法处理与落实,完全得益于老工匠手作的填缝木模工具。
建筑内所呈现的原创艺术装置‘墟’是这个项目创作中另一件值得描绘的故事。它将UR提供的产品作为基础素材,由艺术陈列设计品牌A&V担纲创作。其创作语境中废墟作为时尚题材的符号性作品吸引了无数镜头与注目。
它描述的叛逆与质疑恰是设计师认为时尚的核心价值
原建外立面的矩形窗洞投射进峡谷室内侧的窗洞发生符号性变化,由传统几何到解构几何的投射是设计语境中关于时代审美符号变迁的暗喻。
UR旗舰店的室内空间由25%灰调作为基底,形成与‘峡谷’区间空间节奏上的对比同时其重点在于通过建筑柱间模数分解成的货架道具模数,并以此形成主要人流动线的组织与引导。顶部的金属帘令原建筑保持最大程度的空间高度表现力同时适当通过人行透视线对原建固定管线进行遮挡。
在八十年代的柱网设计中,设计师无法在狭窄的梁网中找到一个足够的尺度进行通往二层的楼梯架设。同时亦受制于建设条件而无法对原建筑进行任何结构改造。于是,仅一米五的物理宽度令步梯成为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最大难点。设计师通过视错觉的方式来架设步梯心理尺度,钢制延展结构令步梯起步位拓宽至两米五。
七米直径的月球位于主体店铺的正立面,即引流步梯的侧翼。如莫名昭示的少年梦境,或者出离现实的意向符号。这是继峡谷之墟后的另一记空间振奋。它是目前国内最大一轮月球。亦为大面积的二层商业空间带来高效客流引导。